開松機圈條機構
在開松機紡紗生產(chǎn)過程中,將棉條或毛條等以一定的回條成形,有規(guī)律地盛放于條筒中,以供下道工序使用。完成該圈條成形的機構,稱為開松機圈條機構。
開松機生產(chǎn)中,為了提高勞動生產(chǎn)率和設備利用率,使用大直徑的條筒,并要求在一定的卷裝尺寸所構成的幾何空間內(nèi)能納入盛寶特大容量的制品。
由于袋子紂構松,纖維問抱合力小,條子的強度低,條子在圈入或引出條簡時,如承受較大的拉力,便會產(chǎn)生意外牽伸或斷頭。因此,除上述要求外,還要求圈條成形正確,層次分清,條子間不互相糾纏。下面主要介紹棉紡圖條機構的設計。
開松機工藝配置
(1)打盛寶特手速度:速度的高低直接影響打盛寶特手對錦層的打擊程度。當給棉量一定時,打盛寶特手速度高,則開松除雜作用強。但速度過高,雜質易碎裂,且輸出的纖維中柬絲增多,落棉含雜率降低。打盛寶特手速度一般采用500-700r/min。在加工細長纖維、含雜少或成熟度較差的原棉時,打盛寶特手速度再偏低配置。
(2)FA111型開松機打盛寶特手與給棉羅拉隔距:該隔距小,刀片刺入棉層深, 開松作用增強;但隔距過小,易損傷纖維,致使短絨增加。因此該處隔距的大小應根據(jù)加王棉層的厚度和纖維長度來定。紡制中特紗時,一般采用6-8mm;在加工化纖時,可采用11mm。
(3)打盛寶特手導塵捧隔距:其變化規(guī)律為:自進口到出口應逐段放大,以適應棉塊體積的逐漸增大。變化范圍a為10-18.5mm。兩者問隔距小,棉塊受塵棒阻刮作用強的。開松作用 較好,落棉增加。但具體選用隔距時;還要根據(jù)給棉量和原棉含雜情況而定。
(4)開松機塵捧與塵棒隔距:塵棒間隔距的大小應根據(jù)原棉含雜率和含雜性質來定。一般規(guī)律是入口部分隔距較大,中間部分隔距小,進位白部分畸距可適當放大。也可以采用從入口到出口隔距建漸收品的工藝,其著眼點是處理好落雜和回收纖維的關系。
立式開松機
風扇速度與落棉的關系 落棉率隨風扇速度的而降低,而落棉含雜率的變化不大,稍有隨風扇加快而增白的趨勢(表1-27)。
在調(diào)整立式開松機的后部風扇時,必須注意對前方相連接的機械的影響。若前方連接豪豬式開松機,加快風扇速度,會使豪豬式開松機的回收能力增強,即小雜質與部分纖維被回收,落棉率將減少,落棉含雜率將提高。
風扇速度一般應使風速控制在11米/秒左右。決定風扇速度時,必須先杜絕出棉簾子處的漏風現(xiàn)象。改用帆布木簾子對防止漏風頗為有效。